谁有权利向居民索要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被规范使用?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是个再也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获取信息的便利化能以多大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滥用信息的无序化就能以多大的杀伤力让我们付出代价,并且没有哪一方、哪个人能幸免。 最近,一位朋友跟笔者吐槽:国庆假日期间,她打算激活手头的一张“京东e卡”网购。可在支付环节,京东商城要求她进行实名认证——绑定电话号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以及银行账号。 她觉得这个要求很不合理。“根据央行规定,金额不足1000元的预付卡,都可以不记名使用,商家有什么权利要求我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呢?又凭啥绑定电话?我用预付卡买东西,不存在借贷或抵押,跟我的银行账号有半毛钱关系吗?如果消费者没有银行账号,是不是这些京东已经收了钱的预付卡就形同废纸了呢?京东出售预付卡的时候,也没说要绑定那么多个人信息才能使用啊!” 三番五次沟通,京东商城的客服人员只是反复强调:实名认证是保护客户资产安全,不输入相关信息预付卡就不能用。 以预付卡不能使用为要挟,强行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这哪里是“保护客户资产安全”,简直让人觉得更不安全! 眼下,很多互联网电商都在拓展金融业务。搜集客户个人信息成为抢夺市场的第一步。不过,想让消费者青眼有加,乐意交付信息并接受随之而来的商业推广,商家须得拿出有诚意的产品和服务来。向消费者勒索信息,简直是赤裸裸的霸王条款。 不仅某些电商不走正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移动互联网APP强行收集用户位置、身份证号码、电话本、银行卡乃至通话和聊天记录等信息的做法也为人所诟病。今年一季度,工信部、工商总局在对43家手机应用商店的APP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后,共发现29款软件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扣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问题。 居民个人信息遭泄露、买卖导致的电信诈骗大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令全社会忧心:谁有权利向我们索要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被规范使用?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是个再也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牵动个人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在当下更是以“互联网+”为纽带和载体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服务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信息的便利化能以多大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滥用信息的无序化,就能以多大的杀伤力让我们付出代价,并且没有哪一方、哪个人能幸免。 靠什么扼住那些伸向居民个人信息的黑手? 应抓紧制定《居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我国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规章有200多部。然而,这些法律规范更多的是从事后救济的角度对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保护,公民需要支付的维权成本也很高,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行为。哪些部门、什么情况下、依照哪些程序可以采集哪类公民个人信息,应在国家立法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对机构越界搜集信息、部门监管不力等做法应规定罚则,以提高震慑力、防止不作为。美国有《隐私权法》、日本有《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对企事业单位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详细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与此同时,还应抓好已有规章制度的落实。今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移动互联网APP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然而日前,笔者下载的某款修图软件以及网上购电APP,均被要求提供位置信息,以及修改系统设置、读取讯息、修改或删除SD卡内容等权限。令行不止,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有关部门要多花些力气整治完善。 打击居民个人信息“被搜集”乱象,消协、工信、公安、金融等部门还要对公众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反馈处理意见,打一场维护居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围歼战”,让那些恶意搜集、勒索居民信息的坏蛋再无安身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