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过乡,教过书,留过洋;从政府部门,到上市公司,再到科研机构;从空间信息技术深入实践,到“物联网”先行先试,再到“大数据”智慧布局;从“数字广东”,到“数字中国”,再到“未来城市”;从科技攻关,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发展;从杭州出生、广州长大,到兰州求学、长沙执教、广州从政,再到香港读博、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对李鹰的采访,让人多维地感受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足迹,以及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精神的诠释。 作为中国物联网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李鹰在专业领域内创下的战绩不胜枚举: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开展实用应用研发,在自主创新主项目中学习国际经验,在产业化和行业发展中定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他所领导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分院暨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团队,勠力同心,勇于担当,起到了“政府助手,企业帮手,行业推手,创新能手、国际化旗手”的角色,实现了“共享经济、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的发展模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早读书。”上世纪70年代末,能读书对李鹰来说是最大的追求。从小爱读书的他,虽然经历了下乡的磨练,但他紧紧抓住读书机会,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习和探索成为他终身的习惯,即使在工作中,也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 李鹰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国统一考试的第一批大学生。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毕业后到长沙执教;1985年考取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城市规划局工作。他的专业特长在城市规划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得以发挥:他参加的系统建设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最早引入信息系统来管理城市规划的单位”,他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两个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和处级岗位的副主任。 好学的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不断潜行深造。1989年,他成功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资格,但由于当时特殊原因没能出国。但机会又给他开了另外一扇天窗: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李鹰曾经的学术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教务总长张佑啓教授看中,并被邀请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李鹰在香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最终获得英国皇家博士学位。 此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夕。经广州市组织部考察推荐,李鹰受命派驻香港在市政府的窗口上市公司工作,从事地产规划和科技组建的工作。2004年外派结束后,他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科技和信息事业的发展。期间,李鹰还兼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导师、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华侨外事委专业小组成员等职务。 几十年来,无论从事哪一领域,李鹰都认真和努力做到最好,不断创下佳绩:1990年,参与的“周期结构分析中的U变换方法及应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主持的“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参与主持的“广州市大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参与的“广东省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获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参与的“数字广东遥感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示范建设”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以来,李鹰还在中国《城市规划》《地球化学》《新技术应用》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索引3篇),国际会议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5部包括《信息化十讲》《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广州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实践》《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年度报告》等和专题研究报告10余篇。 因为学习更新,所以敢于创新。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依旧在原领域耕耘,可他却一直跟上时代潮流,预见前沿、创新求变、探索模式、弄潮当下。熟悉李鹰的同学和同事曾笑称他为“踏着浪尖前进的人”。如果说个人基因和外部环境决定了人生的长度,那么宽度则被自己掌握。李鹰就是一个在人生的“宽度”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