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希望借助“一闪通”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但是其所依赖的NFC技术需要电信运营商、商家、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及金融机构充分合作,且还面临着二维码支付这个劲敌。
又一家银行打起了无线支付的主意。
2014年12月10日,招商银行在北京高调宣布其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正式上市。按照官方说法,该产品不仅将首次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通过手机进行大额、小额安全支付,而且还能够通过手机办理ATM机存取款和网点业务。用招行自己的话说:“这是全球首款基于手机的涵盖线上、线下、大额、小额等各种应用场景的无线支付工具。”
在过去的两年中,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无线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是招行,一家又一家的传统巨头,或联合手机厂商,或联合电信运营商,绞尽脑汁地试图挤进这一市场。比如银联等在NFC(近场通信)支付上布局超过多年。
即使相较于规模差不多的对手浦发银行,招行都不是最先吃螃蟹者。早在2010年,前者即提出移动金融战略;2013年5月,浦发银行推出NFC手机支付产品;同年6月,该行又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基于SIM卡的NFC手机钱包。
招行如今推出的无线支付,真是应了高仓健主演的《追捕》的那段经典的台词:“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你也跳下去。”
毫无疑问,金融巨头们都认为无线支付市场的“天”是如此的“蓝”,都以为凭借传统银行巨量的现金流和手上庞大的用户群,只要他们甩开腿奔向无线“美丽新世界”,“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可是世界总是如此的残酷,残酷的现实总是一次次打击着它们那颗斗志昂扬的心。
现实残酷
这绝对是一个陌生的战场。
众所周知,招商银行“一闪通”的技术核心是NFC支付。所谓NFC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线下进行,无需借助互联网,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
因为无需借助互联网,所以NFC支付一直以来具有安全级别高、响应快速、携带方便等几大优点,用户只需要像刷公交卡一样轻轻一碰POS机的感应区,就可以实时完成支付,免去刷卡支付时需要输入密码及签名的步骤,很好地改善用户体验。一直以来,所有的金融巨头都认为,NFC是可以把手机变成电子钱包最安全的技术。
前景虽然美好,但是过去十几年中此技术实现起来一直是镜中花水中月。原因很简单,根据这一技术特点,这意味着一个用户要使用NFC完成一个场景支付,需要电信运营商、商家、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及金融机构充分合作。
首先,它要求用户的手机要支持NFC,需要内置NFC芯片。其次,它要求线下商户的POS机支持。要知道移动运营商、卡组织、手机厂商在NFC技术实现上一直都存在利益博弈,这导致NFC技术标准无法统一,即便是在今天,NFC支付在中国真正推行也存在诸多难题。
事实上,招行也深知这一点。根据招行公布的信息,目前只有华为荣耀6 Plus、三星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Note 4(公开版和联通版)、OPPO N3、N1 mini四款手机支持,对于其他手机用户都不支持;再者即便是招行也不是全部的ATM机都支持NFC。
对手强大
比现实更加残酷的是,除了需要技术和标准难题之外,强大的对手也是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众所周知,二维码支付一直以来属于远场支付技术,与NFC支付并不构成冲突,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引导下,消费者通过扫码读取商品信息并生成订单,或者扫订单进入支付页面,完成支付,对NFC支付造成巨大冲击。
据了解,和其他条码一样,二维码也是先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再用图形对该数字予以表达。二维码既可包含文字、图片,也可作为导向数据的通道,如密钥、网页地址。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纷纷押宝二维码支付,凭借庞大的用户资源,优势明显。
以腾讯为例,2014年8月微信更新至新版本后,新增了搜索公众号、识别图中二维码、面对面收钱等多项功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微信“钱包”-“转账”中的“转账给朋友”和“面对面收钱”功能;前者可实现向微信好友转账,而后者则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实现“收钱”功能,相当于重启了微信二维码支付。
阿里巴巴更狠,2014年“双十二购物节”期间。阿里宣布,线下近100个品牌,约2万家门店将参与“双十二”活动,活动当天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即可打五折,范围覆盖餐馆、甜品、面包店、超市、便利店等多个日常场所。阿里宣布对使用支付宝钱包扫码付款的顾客给予5折补贴,上限50元,引发罕见人潮,甚至有商店货架被搬空。据估算,当天阿里发放补贴达到亿元级别。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旦用户习惯了二维码支付,银行精心打造的NFC支付普及将更加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