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坛 RFID知识 English 中文
 
首 页 关于我们 RFID产品 IC智能产品 RFID行业案例 物联网新闻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物联网新闻 - RFID新闻
RFID射频行业是否还能快速增长?惨烈竞争?
发布日期:2015-2-26 浏览次数:640 次


悲惨增长, 原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使其降低。

在深入了解RFID行业,分析了各种数据以后, 我们发现, RFID行业同样存在着"悲惨增长"的尴尬情况, 这导致企业的业绩增长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大的利润,反而使企业只能徘徊在盈利点附近, 从而使投资者和从业人员都丧失对该行业的信心.

在国内,RFID行业的基本市场特征如下:
1. 价格透明
由于RFID产品结构简单, 成本换算简便, 因此其价格经过简单换算即可知晓一二, 采购者经过对产品价格构成的简单了解,再通过多方询盘,就能得出一样产品的准确价格。而生产厂家为了争夺市场保有量, 往往经受不起客户杀价,从而将价格一降再降,被动地进入“价格战模式”。

2. 市场尚未成熟,就已进入红海区域,导致行业发育不良
RFID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尚未得到普及,其主要目标行业物联网行业也刚刚起步,理应是高歌猛进的时候。然而,由于行业过早地进入“价格战模式”,导致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企业举步维艰,而利润过低又导致缺少新的竞争者加入。
一个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仅靠几家公司来推动,必须靠全行业的公司一同推动。而由于缺少足够基数的同行企业,导致市场推广阻力重重,各公司只能在现有的盘子内争抢为数不多的客户。陷入尴尬的恶性循环。

3. 上市公司极少,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市场数据
通常来说,我们通过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一个市场的基本情况。然而RFID行业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芯片公司,而其他公司的市场数据几乎为零。
再者,由于行业利润极低,没有一家调查公司愿意对这个行业进行分析(卖不出去),从2005年起每年将近5000篇RFID论文,全部都是关于RFID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偶尔有一两篇关于市场分析的文章也拿不出有效数据。
这种情况导致了对行业情况梳理的困难(包括各公司的主管人员),也使我们难以得出对全行业系统性的建议。
(我们目前的数据来源仅限芯片公司财报和对各公司人员的个别了解)

4. 从业人员圈子很小,但由于存在竞争关系而相互排斥
由于业内人企业基数小,使得从业人员之间相互认识了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又因为行业已处于红海范围,各企业之间的人员相互之间防范性高,加剧了市场信息闭塞。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当前处在何等位置。
只有“价格”一项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而事实上只看“价格”,正是导致行业陷入“悲惨增长”的主要原因。

以RFID标签公司为例,我们以客户的身份先后询问了南京陆加壹、远望谷、华阳微、南京叁加叁、厦门信达五家企业的销售人员,了解到,其业务提成基本都在0.6%~0.8%之间。而其他制造业的业务提成普遍都在 2% 左右,不干胶印刷行业的提成也在 1%~1.5%范围内。

以提成0.8%来评估一个销售人员所能获得的利益,以及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假设一个销售人员的目标是年提成10万,那么他要做的业绩就是年销售额1250万。这样的业绩在诸如制药机械(提成1%~3%)这样热门的行业也比较难以实现,难道在RFID行业易如反掌? 

然而根据我们熟知的价格透明市场的基本规律,这种降价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症结,尝试寻找一种解法(仅供参考)
1. 由于价格透明,使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正如任志强所说:成本就是老婆的三维,没有义务告诉别人。
2. 市场运作模式单一(……生产——销售——生产——销售……),难以跳出定势思维,容易陷入同质化陷阱。建议聘用了解市场的专业人员,而不仅仅侧重于技术人员的招募,以增加市场活力。
3. 企业之间以邻为壑,互不信任。这种情况是导致陷入价格战的深层原因。当一些企业领导人短视地认为“蛋糕就那么大”的时候,自然就会想着如何去抢对手手里的那块,而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的领导者必然会选择“价格战”这条路。所以,企业之间应当达成某种默契,使价格回归到足以使行业正常发展的正常水平。当然,由于技术门槛的存在,如果哪家企业能使成本降低到足以使现有价格维持在行业健康发展的水平上,那所有的竞争都会化为乌有,一家独大也会成为必然结果。但这种技术飞跃在国内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各企业之间还是应当达成某种联盟。

当价格回归正常的时候,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招兵买马,扩大规模,新的企业才会因为有足够的利润而进入这个行业,从而使蛋糕进一步扩大。

最后要说的是,以上内容是我对RFID行业的朋友们的新年祝愿。要实现它,并不是一个人说几句就可以完成的。我把这些症结稍作梳理,是否符合现实情况请大家自己去判断,怎么解决问题是整个行业所有人应该去思考的。希望这些不算痴人说梦

版权所有:南京陆加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5-84858400 传真:025-84858400 苏ICP备13005164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77号 南京网站建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