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坛 RFID知识 English 中文
 
首 页 关于我们 RFID产品 IC智能产品 RFID行业案例 物联网新闻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物联网新闻 - 行业资讯
商户的“最后半米”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发布日期:2015-12-10 浏览次数:671 次
 近期,中国银联将在北京召开“云闪付”发布会,移动支付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银联在市场上陆续推出一系列紧锣密鼓式的改革措施,逐渐让市场嗅到了日趋开放的气息。特别是在2015年下半年,首先是聚合产业各方投入超过3亿元,打造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6.2持卡人回馈活动,交易方式涉及了闪付、银联钱包等新兴移动方式;后又发力HCE云闪付,有超过十家银行启用了该项业务。可以说,移动支付正在为开放的中国银联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移动支付,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移动支付是指全部使用移动终端方式均可进行包括查询、转账、支付的方式,诸如:短信、手机银行,以及扫码支付等,而今天所说的移动支付,更多地是指狭义的移动支付,即NFC标准,通过手机硬件方式的技术提升,将NFC控制器及天线植入手机,再通过SE安全模块(适用于Apple手机)或HCE主机卡模拟(适用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手机直接支付的问题。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工具,基本实现了办公、社交、移动金融等多项服务功能,使用手机的频次之高超乎想象,每个人都在通过手机关注新闻、查寻资讯、玩游戏、观看视频等,把零碎的时间填满,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手机信号的包围之下。手机功能之强大,已经脱离了原来通讯工具的范畴,成为在我们生活中社交、支付的重要角色。
  由于支付宝或微信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用户对手机养成了强烈的粘性,几乎可以到了不带钱包、却一定会带手机的使用习惯,这也是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在小额支付方面迅速得以扩张的根本原因。而银行卡由于只有在支付时才会使用,与手机相比缺乏平时养成的粘性。如今支付与场景的结合也越来越强,已经成为移动支付发展强有力的引擎,而支付战争也已经演变到对支付场景的争夺,作为支付成败的三个关键要素支付入口、支付场景和支付服务中,支付场景尤为重要。
  网络支付——无奈与尴尬
  尽管中国银联从2002年成立后的十多年中成绩斐然,已经完成了从初创到跃居全球银行卡转接清算巨头的跨越。然而也正是由于在十多年开疆辟土的过程中,中国的商业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崛起,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模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时间支付领域硝烟四起。在基本上完成了线上支付布局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又开始侵入线下支付领域。
  之前,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支付仅仅依托于电商支付场景,更适合线上支付。中国银联由于自身业务特点等原因,占有90%的线下收单市场,两者倒也相安无事相互发展。同时支付宝也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只能用于线上支付,难以侵入线下收单,因此在商户的线下支付以银行卡为主。
  进入2014年,随着4G无线网络的升级换代,智能手机得到了普及和大规模应用,商户和用户依托移动互联网快速完成支付的基础已经打好。另外,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支付模式,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特别是养成了用户扫描二维码,以及发红包的习惯后,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场景粘性,解决了互联网支付的落地问题,再通过捆绑银行卡账户和扫码方式共同完成了支付。此时,互联网支付向线下收单业务进军的步伐开始提速。
  作为中国银联来说,由于自身身份和市场定位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除了主打转接清算业务之外,未能建立起“品牌标识费”这一重要的业务防火墙,一些支付企业将收单业务通过间联方式直接连接银行,导致“银联”品牌的银行卡被绕行,反映出中国银联对互联网支付的尴尬处境。
  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
  尽管在网络支付上,中国银联被第三方支付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并不断利用“互联网思维”概念引发年轻一代对网络支付方式的追捧,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的扫码支付,对中国银联占有绝对优势的线下收单市场进行袭扰。第三方支付市场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对中国银联来说可谓危机四伏。
  在这样的环境下,沉寂多年的NFC重又登上舞台,它代表了未来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向。由中国银联主导的NFC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一个新兴支付生态圈,即以卡基为基础的闪付和以移动终端为基础的HCE云闪付已经成为主要支付形态。它最大的优势,一是安全性,由于扫码支付属于互联网范畴,安全性不如NFC通过软硬件加密方式;二是便捷性,使用带有NFC功能并下载HCE云闪付的手机,只要将手机最近接触到商户支持NFC的POS上就可以迅速完成支付。
  基于NFC的HCE技术为中国银联介入移动支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银联正在大力建设的HCE云端服务平台,结合了HCE技术、云端支付技术及Token技术研发了云端支付产品,即可帮助发卡银行推出可快速实施、快速发展用户的移动支付服务,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申卡体验和支付体验,实现金融行业主导移动支付的核心用户群的最终目标,发卡银行通过发卡系统与银联云端对接,即可实现在非接终端上的联网通用。从2015年起,银联举办的所有优惠活动都是基于移动支付为核心的交易方式,针对如:闪付、HCE云闪付等。移动支付为中国银联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中国银联尽管受到了来自第三方支付的围堵,市场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银联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全国的银联卡中已经接近50亿张,其中金融IC卡已经超过了12亿张,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带有“闪付”功能,这是让任何支付企业都望其项背、无可匹敌的,中国银联应该重视“卡基优势”并做好转化服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新兴支付企业,正是因为缺乏“卡基优势”,才不得不在收单终端上发力。目前已经有超过500万台POS可以接受闪付功能,移动支付的土壤已经准备就绪。
  症结所在——压力与方案
  从这两年中国银联的开放和发展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种发展。
  1、加强用户体验的培养
  支付宝、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快被用户接受,在于通过支付宝对淘宝的支付、微信的抢红包,构筑了一个完善的用户体验场景环境,对淘宝的支付,让用户习惯了支付宝;微信抢红包,让用户接受了捆绑银行卡和微信支付。正是对这样的用户体验场景环境的搭建,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粘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我们把闪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行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同样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支撑,但是真正通过这些优惠活动认识和了解这些产品功能的却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应该还是通过淘宝支付认识支付宝、抢红包认识微信支付的,这也是现在很多用户支持这些产品的原因。而闪付由于是基于卡片的支付,恰恰缺少类似的用户体验环境,虽然银联也通过各种补贴方式开展市场营销,希冀用户能够了解和接受闪付功能,但从我们对市场的调查中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人依旧不知道“闪付”是何意义。
  因此,银联在大力推广闪付等支付方式时,要重视用户体验场景的同步建设。笔者曾经在中网球场中看到银联活动区域中有对闪付、HCE云闪付的介绍,但是却没有安排用户的亲身体验活动,以至于在周边商户搞的闪付优惠活动,有用户看到相关优惠信息却不会使用的情况屡有发生,不免让笔者感到遗憾和惋惜。
  2、重视商户柜台的“最后半米”
  商户的“最后半米”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所指的是商户收银员能否主动接受某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一旦收银员以各种借口拒绝接受的话,这种支付方式前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我们在做闪付的市场调查时,除了包括麦当劳、汉堡王、星巴克等个别的商户能够非常顺畅地完成支付外,绝大多数的商户都会拒绝使用,有的是POS没有开通闪付功能,有的是出现过错帐,更多的还是以不会用为名不予接受。银联和部分银行斥资在商户开展打折活动时,商户竟然没有任何标志性宣传,如果不是从银行渠道获得信息的话,用户在商户处很难知晓优惠信息。这对银联和银行来说,之前所做的99.5%的努力,剩下的0.5%就因为商家“最后半米”的问题而无法兑现或让活动大打折扣,这对发起者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国银联在大力建设支付系统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商户的研究,本着谁得益谁负责的原则,为持卡人和商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句“细节决定成败”用在这里就非常合适。
  尽管支付宝、微信支付抢占市场的攻势越来越强,但是多集中于年轻人和小额类消费场景。中国银联要正确分析不同市场层次的使用规律制订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以闪付来袭扰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小额支付市场,用卡基交易把握住大额消费市场,移动终端的HCE云闪付来应对人们对支付市场追求时尚变化的需要。这样才会通过不同的战略布局以赢得市场,这也是逐渐开放的支付市场赋予中国银联的挑战。
  2015年,中国信用卡产业迎来了诞生三十年的日子,正是三十年前的这一创举,奠定了中国信用卡和支付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基础。随着2015年互联网金融等支付领域科技的发展,为信用卡产业拓宽了思路和空间,尤其是在大数据、云技术的应用场景下,将推动信用卡与支付业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发展。支付已经成为金融的入口,众多的非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较高层次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客户与账户成为了竞争的焦点。
  可以设想一个未来场景:我们打开一家银行的HCE云闪付APP,申请一张信用卡,发卡银行核批一个62BIN码的信用卡卡号发到HCE云闪付APP中,并予以一定金额的授信额度,我们拿着手机就可以使用这个授信额度进行消费。信用卡虚拟化已经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已是大势所趋,移动终端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出,中国银联如何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将对未来的中国银联至关重要。
版权所有:南京陆加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5-84858400 传真:025-84858400 苏ICP备13005164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77号 南京网站建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